您好,欢迎访问这里是bet356体育亚洲版在线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

400-695-5745

bet356体育亚洲版在线官网荆门市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

发布时间:2024-01-31 06:53:52浏览次数:

  bet356体育亚洲版在线官网荆门市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第一章 总论1.1规划的基准年及时段规划现状基准年为2015年,规划时段为2016~2020年。1.2规划区域的划分大气环境保护规划:按行政区划划分规划单元,荆门中心城区(含东宝区、高新区•掇刀区以下同)、钟祥市、京山县、沙洋县、屈家岭管理区共5个规划单元。水污染防治规划:荆门市控制单元划分11个控制单元。

  大气环境保护规划:按行政区划划分规划单元,荆门中心城区(含东宝区、高新区•掇刀区以下同)、钟祥市、京山县、沙洋县、屈家岭管理区共5个规划单元。

  水污染防治规划:荆门市控制单元划分11个控制单元。主要有1.漳河白石港控制单元;2.漳河水库控制单元;3.汉江皇庄控制单元;4.竹皮河马良龚家湾控制单元;5.汉汉闸控制单元;6.天门河托市控制单元;7.京山河邓李港控制单元;8.大富水河田店泵控制单元;9.涢水安陆桑树控制单元;10.大福水河控制单元;11.长湖后港控制单元。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以行政区划划分规划单元,荆门中心城区、钟祥市、京山县、沙洋县、屈家岭管理区共5个规划单元。

  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遵循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三维纲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总体生态环境质量为主攻方向,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基本路径,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促进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努力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将生态“负资产”转化为生态“正资产”,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增强荆门对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增强人民群众对荆门的幸福感,提升荆门城市竞争力,打造荆门成为江汉平原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

  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群众期盼。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绿色惠民,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美好期盼,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坚持规划引领,突出目标导向。编制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城市绿色发展、生态空间布局、国家循环产业园区、静脉产业园环保装备产业园、三个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地系统、美丽乡村、漳河新区绿色生态新城、柴湖田园城市等规划,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和责任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坚持底线思维,突出问题导向。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针对薄弱环节,着力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市场取向。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生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激发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系统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推进绿色化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融合,实施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多还旧账、不欠新账。

  坚持依法治理,突出公平正义。注重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加强生态文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工作,确保不同社会主体公平公正享用良好的环境资源、享有维护环境资源权利、承担环境保护义务。

  总结评估全市“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的成绩和不足,明确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掌握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演变规律,分析未来经济增长和环境变化趋势,提出全市“十三五”环境保护的目标和对策。

  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空气和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土壤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辐射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系统完整,生态文明水平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

  (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总的来说,荆门市中心城区不能达到了“十二五”规划的要求,主要超标因子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各县市区均有超标现象。

  (2)水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水质监测数据,我市各级监测站分别对2个国控断面(漳河水库库心、闸口)、8个省控断面(汉江皇庄、汉汉闸、大富水河田店泵站市界、漳河康家沟、漳河白石)、10个市控断面进行了例行监测。漳河水库水质为优,总体水质类别保持在Ⅰ~Ⅱ类,汉江干流,康家沟、总干渠、四干渠、富水河、京山河、涢水、天门河水质良好,水质类别在Ⅱ至Ⅲ类之间,竹皮河、长湖水质较差,污染较为严重,水质类别为劣Ⅴ类。

  (3)区域噪声环境质量状况总的来说,区域噪声环境质量状况较好,噪声功能区昼间声环境好于夜间,工业区、混杂区声环境相对较好,居民文教区、交通干线两侧较差。居民文教区噪声超标主要是受交通及生活噪声的影响;交通噪声超标主要是由于城区车辆不断增加,导致车流量增大所致。

  (4)固体废物状况 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加,除中心城区外,县市垃圾处理场均有不符合卫生填埋现象。2015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537.91万吨/年(其中危险废物28.77万吨/年),我市的磷石膏累计堆存量已达数百万吨,综合利用率较低,简易堆存,环境隐患较大。

  2015年荆门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60.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一些没有纳入总量减排控制的污染物排放量依然在持续上升,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进一步显现。竹皮河、汉江部分支流受到污染,。局部地区土壤污染问题严重。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规模化畜禽、水产养殖和种植业面源污染问题凸显。部分镇县污水集中处理率偏低。机动车尾气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全市环境负荷高,排放强度大,污染形势比较严峻。

  (2)局部区域环境污染严重 根据水质监测数据,荆门市河流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断面共有15个,占75%,5个断面均为劣Ⅴ类,占15%。空气环境质量状况局部空气污染十分严重,比较突出的是高新区•掇刀区和钟祥市胡集镇。声环境质量状况,荆门市中心城区噪声环境质量状况较差,交通噪声以及建筑施工噪声对居民影响较大。固体废物状况,城市生活垃圾和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随着垃圾填埋场的建设有所缓解,但是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简易堆存,环境隐患较大。

  (3)危险废物与辐射环境安全问题 目前,我市危险废物产生量28.77万吨,主要是医疗废物和工业废酸、废碱、废催化剂以及涉重,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辐射环境安全监管形势严峻,辐射源量多面广,电磁辐射源增加迅速,放射性防护压力很大, 辐射环境管理较为混乱,正常的辐射监督管理工作无法保证。

  (4)生态环境问题 目前我市绝大多数磷矿、石膏矿、石灰石矿和煤矿等矿山开采企业均是粗放经营,开采方式落后,资源利用率低,多以出售原矿为主。矿山开采造成植被破坏bet356体育、水土流失、地表塌陷等生态灾害,大量固体废物未得到合理处置,成为二次污染源,影响周围生态环境。同时,我市属于湖北省政府确定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的汉江中游片区。我市禽畜规模化养殖、水库投肥养殖以及农药化肥使用产生的面源污染等引发的生态问题较严重。

  以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改革创新驱动,深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环境保》,深化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改革,以全面改善环境质量为主线,以“绿色决定生死”为首的“三维纲要”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市为奋斗目标,统筹污染治理、总量减排、环境风险管控和环境质量改善,打赢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推进民生改善,建设“生态荆门”,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总体目标。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空气和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土壤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辐射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系统完整,生态文明水平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

  荆门市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方案,2016-2018年期间,荆门市全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8%

  根据《荆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截止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380亿元,年均增长11.4%,人均GDP达到7500美元。全市GDP总量居全省第7位,居同类城市第4位,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总体位居同类城市中间位次,全市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5.1:53.9:31.0。

  一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机遇。“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加快经济融合,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吸引更多优秀企业落户荆门,同时利于本地企业发展对外贸易,加强涉外合作,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迈进。

  二是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中国农谷、柴湖振兴等省级战略的实施机遇bet356体育。荆门作为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节点城市,有利于发挥我市比较优势,争取政策倾斜,推进现代农业、现代航运、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建设。

  三是沿海产业加速向中部转移的机遇。荆门作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有利于推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改造提升我市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

  四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和扩大内需政策深入实施的机遇。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扩大内需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必将向内陆地区倾斜,有利于荆门加快新区建设,推进产城融合,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提升城市品位和能级bet356体育,塑造城市品牌和形象,激活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五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荆门作为中部中等城市,有利于转变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创业热情,发挥后发优势,增强综合竞争力。有利于荆门转变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创业热情、发挥后发优势,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红利,增强荆门的综合竞争力。

  2015年,荆门市中心城区空气环境质量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6项监测指标评价,空气优良天数为221天,达标率为60.5%,本年度SO2年均值为25微克/立方米,符合60微克/立方米二级标准要求,属良好水平。NO2年均值32微克/立方米,符合40微克/立方米二级标准要求,属良好水平。PM10年均值114微克/立方米,超过70微克/立方米二级标准要求。PM2.5年均值71微克/立方米,超过35微克/立方米二级标准要求。

  根据钟祥市环境空气污染物监测项目统计结果,钟祥市城区SO2年均值为20微克/立方米,符合60微克/立方米二级标准要求,属优良水平。NO2年均值28微克/立方米,符合80微克/立方米二级标准要求,属优良水平。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88微克/立方米,超过70微克/立方米二级标准要求。

  根据京山县城区城市环境空气污染物监测结果,京山县城区SO2年均值为21微克/立方米,符合60微克/立方米二级标准要求,属良好水平。NO2年均值27微克/立方米,符合80微克/立方米二级标准要求,属优良水平。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为85微克/立方米,超出70微克/立方米二级标准要求,超标倍数为1.21。

  根据沙洋县城市环境空气污染物监测项目结果,沙洋县城区SO2年均值为44微克/立方米,符合60微克/立方米二级标准要求,NO2年均值17微克/立方米,符合80微克/立方米二级标准要求,属优良水平。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为105微克/立方米,超过70微克/立方米二级标准要求。

  全市大气环境污染总体呈煤烟型污染特征,主要污染源集中在电力、石油化工及非金属矿物制造等行业,主要污染物是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烟尘以及水泥行业产生的粉尘。

  我市生活大气污染物来源于生活锅炉、三产业(餐饮、加工等)、城市居民生活用煤等,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

  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统计分析,2015年荆门市各类机动车总数41.2万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颗粒物,一氧化碳以及碳氢化合物总排放量呈逐年增加。

  二氧化硫新增排放量预测 至2020年,荆门市电力行业装机容量增量为22万千瓦,电力行业燃料煤新增量为165万吨;则电力行业SO2排放量增量为116吨。

  氮氧化物新增排放量预测综上所述,2016~2020年,荆门市氮氧化物排放主要来自火电行业与机动车污染,两者累积新增氮氧化物排放量为4408吨。

  挥发性有机物新增排放量预测综合考虑石化行业与机动车保有量的贡献,2020年,荆门市将新增VOCs排放量4142吨。

  (1)颗粒物现状排放量大污染重 颗粒物烟粉尘现状排放量较大,主要为工业污染源,占比达99%。烟(粉)尘排放量前三的区域分别是东宝区、钟祥市和高新区•掇刀区开发区,三者之和占荆门市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79.2%。工业烟(粉)尘排放主要行业是石灰和石膏制造业、水泥制造业和磷肥制造业。

  (2)氮氧化物面源污染程度大 氮氧化物现状排放量较大,主要为工业污染源,占比约68.6%,面源排放量占比约31.4%,主要为机动车污染排放。

  (3)二氧化硫现状排放量以工业点源为主,暂未突破环境容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前三的区域分别是高新区•掇刀区、沙洋县和钟祥市,三者之和占荆门市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79.2%,工业污染源所在行业主要为火力发电业、平板玻璃制造业和石灰和石膏制造业,三者之和总共占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约46.7%。

  (1)优化空间布局 规划荆门市生态保护按分级控制性分区,即严格保护区、限制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发展区。

  (2)产业结构调整 严格环境准入,加强产业政策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引导与约束作用,严格限制在生态脆弱或环境敏感地区建设“两高”行业项目。淘汰落后产能 ,采取经济、技术、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完成水泥、平板玻璃等 21 个重点行业的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完成城市建成区和工业园区内燃煤小锅炉的淘汰。加快节能环保产业,继续实施锅炉窑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节约替代石油、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改造工程,以及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和节能能力建设工程。实施传统产业提升工程,引导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加工贸易准入门槛,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3)能源结构调整 推进清洁能源使用与开发,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基础上有序发展水电,合理发展火电,加快发展天然气,鼓励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发展热电联产,加强能源通道建设,实现输煤输电并举,大力引进市外电力、煤炭和天然气等能源资源。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到 2017 年,全市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 60%以下。通过逐步增加天然气供应、加大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非石化能源利用强度等措施,控制煤炭消费过快增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进荆门市集中供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荆门市主城区遵照“两个热源,一套热网,相互补充,确保稳定”的原则对城区管网进行规划,荆门市主城区外的工业园区应逐步实现集中供热,采取园区内能源梯级利用等相关措施提高工业园的能源利用效率。

  (4)重点行业工业污染治理 加强火电、化工、建材、石化、水泥等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治理。到 2017 年年底前,全市所有燃煤火电机组全部配套脱硫、脱销设施,并确保达到相应阶段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不能达标的脱硫、脱销设施应进行升级改造。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积极开展市VOCs污染排放摸底调查,实施全过程污染防控。建立重点企业 VOCs 污染排放在线监控体系,提升 VOCs 污染治理技术与生产工艺,确保达标排放。

  (5)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 推动油品升级配套,按照中石化油品升级改造计划,加速推进中石化油品质量升级工作。加强机动车排污监控管理。建成市级机动车排污监控机构,不断扩大环保监督检查覆盖范围,确保企业批量生产的车辆达到排放标准要求,全面推行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管理,推进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委托工作,落实对全市机动车排放标准进行环保检测。加强机动车环保管理,限期淘汰黄标车,优化交通网络,引入推广新能源汽车。

  1.加强扬尘等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城乡绿化建设,运用“基质-镶嵌体-廊道”的景观模式,着力构建生态廊道体系。以城市规划区为核心,建立区域生态环廊,城乡结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控制道路扬尘污染,积极推行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提高机械化清扫率。增加城市道路冲洗保洁频次,控制道路开挖面积和频次,缩短裸露时间,及时修复破损路面。加强渣土运输车辆监管。实施道路机械化清扫,提高道路机械化清扫率。

  2.强化施工扬尘监管,加强城市周边交通项目施工工地扬尘控制。城郊接合部参照住建、部门城区扬尘管控办法,督促施工队伍配齐洒水设备,每天对施工场地、施工便道进行定时洒水降尘。

  3.推进煤堆场、料堆扬尘整治。积极推进粉煤灰、炉渣、矿渣的综合利用,减少堆放量。采取绿化、硬化、洒水、覆盖等措施,对裸露地面实行无缝隙全绿化或全硬化处理。

  4.加强油烟污染防治。取缔违法烧烤摊,将露天烧烤引导至室内进行,规范摊点排档。对排放油烟的餐饮服务场所应全部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装置。

  5.构建秸秆收储体系。按照“区域收储、集中转运、规模利用”原则,依托现有规模化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筹资建设“集-储-运-用”有机结合的市场化、网络化的秸秆收储中心。

  荆门市地处江汉平原西北部,境内有4大水系:东为府环河水系,南为长湖水系,西为漳河水系,中为汉江水系。除汉江外,有大小山溪、河流600余条,其中流域面积在200~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29条。

  荆门市河流水质监测断面现阶段共有20个,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断面共有15个,占75%,其余5个断面均为劣Ⅴ类,占15%,竹皮河流域内劣Ⅴ类断面较多,马良龚家湾、瓦房店、泗水桥、杨树港革集三组断面为劣Ⅴ类,超标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化学需氧量及总磷等指标;长湖后港断面为劣Ⅴ类,主要超标因子为化学需氧量。

  由荆门市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可以看出,农业源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最大,占总排放量的61.0%,城镇生活源排放量次之,工业源最小;城镇生活源氨氮排放量最大,占总排放量的49.8%。

  到2020年,全市重点行业(7大行业)氨氮排放量为297.13吨;城镇生活污水氨氮新增量为730吨;农业源新增量不做预测,以2015年污染物排放量作为减排基数;生活垃圾填埋场氨氮新增量为2.67吨;荆门市“十三五”主要水污染物新增量氨氮增加值为736.11吨。通过全过程综合治理技术,到2020年全市氨氮达到6765.14吨。

  1.部分水体水质污染严重。主要表现为竹皮河、长湖等水体水质污染严重。竹皮河及其支流作为荆门城区的纳污河流,承接荆门中心城90%以上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由于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不完善等因素导致竹皮河水体重度污染,部分河段甚至出现黑臭现象,直接影响沿岸居民生活质量。长湖湖体水质为劣Ⅴ类,已不能满足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其流域耕地面积大,农药化肥量使用量大、利用率低,造成严重的面源污染;长湖及入湖河流沿岸分布的乡镇较多,每天有大量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流域范围内。

  2.漳河水库存在安全隐患。漳河水库水质优良,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其中主要包括沿岸村镇生活及旅游污染、农田径流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水产养殖污染、码头交通污染等,均对漳河水库水质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流域范围内农村人畜粪便、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未得到有效处理,随意堆放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或直接排放到河渠等水体中,农业生产污染与生活污染叠加,旅游与码头交通污染,森林砍伐、坡地改田致使森林面积减少等,均一定程度破坏了流域水环境和生态。

  3.汉江下泄水量减少影响水生态安全。南水北调工程竣工疏通后,导致汉江中下游段下泄水量减少,汉江的可利用水量也相应发生变化,污染负荷大的行业在该区域发展将受到一定程度制约;汉江流量减少、水位降低将对沿岸农业灌溉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河水下泄流量较调水前减少约95亿m3,鱼类资源有所减少;同时汉江修建的兴隆枢纽为过水性水库,来水流量大,该枢纽的兴建阻断了河流,使河流生态环境破碎化,不利于洄游性鱼类上溯产卵场产卵。

  4.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荆门市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节水设施和手段尚显不足,其中万元GDP用水量、人均总用水量较湖北省平均值高,农业灌溉亩均用水量、农村生活人均日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等指标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目前,市内所有污水处理厂均未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水循环利用体系尚不完善。

  5.污染源治理体系仍不完善。城镇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建设滞后,城镇污水管网存在雨污合流、老化破损等问题,致使污水收集率不高,污水处理尚未实现全覆盖。乡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滞后,已建成的污水厂由于处理技术、收水量、运行成本等原因,导致运行不稳定或者处于停运状态。

  6.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合理 荆门市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其中石化、食品加工都是属于污染排放较大的行业,根据污染源分布情况来看,荆门市主要涉水重点企业大部分分布在东部地区,直接影响竹皮河流域水质;此外,荆门市所辖区县中心城区不具备明显优势和辐射能力,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呈现各区县分散化,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产业优势聚集与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建立。

  7.环境监管能力亟待加强。荆门市环保能力建设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基础相对薄弱,仍需近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能力不足,部分县区存在无法及时、全面、准确反映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排放情况的问题,对部分跨界河流出境处、入长湖河流水体等未设置监测断面,水质情况无法掌握,水生态监测能力较弱。对石油、化工、冶炼等企业安全检查、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风险防范体系建设仍需完善。

  划分控制单元,逐一落实保护:1.漳河白石港控制单元;2.漳河水库控制单元;3.汉江皇庄控制单元;4.竹皮河马良龚家湾控制单元;5.汉汉闸控制单元;6.天门河托市控制单元;7.京山河邓李港控制单元;8.大富水河田店泵控制单元;9.涢水安陆桑树控制单元;10.大福水河控制单元;11.长湖后港控制单元。

  主要控制措施有:1.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加快推进竹皮河、长湖等重污染水体综合治理,全面开展现状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江河湖库生态环境安全评估,大力推进漳河水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全面掌握全市城市黑臭水体状况,采用控源减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加大黑臭水体、城市内河综合整治力度。

  2.深化工业污染源防治;全面整治重污染行业。加强“十小”企业排查,全部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造纸、制革、印染、染料、炼焦、炼硫、炼砷、炼油、电镀、农药等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

  3.加强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完成夏家湾污水处理厂、杨树港污水处理厂、钟祥市污水处理厂、沙洋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在钟祥汉江沿岸建制镇建设小规模微动力污水处理站,在沙洋县高阳镇、官垱镇、马良镇等12个镇郊区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京山县宋河等4座镇级污水处理设施,东宝区子陵镇、石桥镇、牌楼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掇刀区团林、麻城污水处理设施,屈家岭区镇级污水处理厂。

  4.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排查全市畜禽养殖清单,掌握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具体信息。调整优化畜牧业布局,加速畜牧业产业整合,提倡种养平衡,发展集中养殖、种植配套的生态循环农业,促进畜牧业的转型升级。按照不同养殖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水体功能和水体承载能力,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落实禁养区、限养区内养殖池塘、网箱、围栏等一律取缔,合理设定养殖结构模式,鼓励季节性捕捞。

  5.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法淘汰落后产能,结合水质改善要求及产业发展情况,制定并实施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加快取缔不符合产业政策等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

  6.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严格执行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单位和其他用水大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支持企业积极应用减污、节水的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加强城镇节水。限期淘汰公共建筑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水嘴、便器水箱等生活用水器具。发展农业节水。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完善灌溉用水计量设施。

  7.加大环境监管力度;提升监管水平。完善水环境监测预警网络建设。统一规划设置监测断面(点位),新增京山河、大富水、涢水等水体及长湖入湖河流水质监测断面,实现监测网络全覆盖,逐步开展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

  8.健全环境管理制度。建立并完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开展流域生态补偿方案政策研究,探索转移支付、对口援助、产业转移等多样化的补偿方式。全面实行精细化管理,推行水环境控制单元划分体系建设,深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推进排污许可证管理改革。

  按照中心城区、钟祥、京山、沙洋、屈家岭管理区五个区域划分,利用企业、水厂与居民现有的取水井,连续在全市共布设23 个监测点位、对地下水进行了监测,监测面积基本覆盖了全市主要地下水使用区域。地下水水质除东宝区保持稳定外,其他县(市、区)以及全市水质综合评价值均呈上升趋势。

  全市地下水质总体情况良好,以可饮用水作为评价标准(即《地下水水质标准》(GBT14848-93)中三类水质标准),除部分点位总大肠菌群超标外,亚硝酸盐等部分监测点位存在超标现象。

  地下水大肠菌群细菌超标,表明该地下水有粪便污染。与“十二五”期间相比,目前我市农村卫生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大量散养的鸡、鸭等牲畜,散养牲畜所排出的粪便经过雨水与地表水便会渗入地下水中,对地下水造成污染。重金属超标是由于荆门市内磷化工企业较多,部分企业超排,以及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跑冒滴漏严重,废旧资源综合利用过程中对有利用价值或是经济效益好的重金属进行回收,部分经济价值不高含量较少的金属直接进入污泥,也可能渗入地下。

  划定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推进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从市域和重点地区两个层面,开展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体系,划定地下水污染治理区、防控区及一般保护区,对影响地下水环境的新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须符合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要求。防止地下水污染较重的企业向农村转移,从源头控制地下水污染源。

  推进地表水、地下水污染协同控制和系统管理,建立健全地下水环境监管体系。启动建立地下水监测站网建设,在已有的地下水监测工作基础上,充分衔接“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监测网络。

  实施地下水污染修复示范试点。在地下水污染问题突出的工业危险废物堆存、垃圾填埋、矿山开采、石油化工行业生产(包括勘探开发、加工、储运和销售)等区域,积极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试点工作。

  近几年来通过污染源普查与环保专项检查表明,土壤污染主要是表现为重金属污染,荆门市重金属污染产生行业主要分布在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硫铁矿制酸企业(生产线),高浓度磷化业,铅酸蓄电池极板生产企业,废旧含镍、锌、镉电池、含镍、钴、铜、锌、镉废料回收利用,废旧电器拆解循环再利用企业,机械加工电镀生产线等行业。区域上相对集中分布于钟祥市胡集镇磷化开发园区、荆门中心城区竹皮河流域、京山县经济开发区。

  (一)产业结构不太合理,发展方式比较粗放。长期以来,荆门市涉重金属行业企业多集中在钟祥胡集、双河、磷矿等区域,部分分散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工业开发区内,一些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高环境风险落后企业依然存在。

  (二)结构性污染特征明显。工业发展地域差别及资源、交通等因素匹配形成的工业结构布局,使得污染集中在钟祥市胡集区域和一些主要排污行业,导致磷化工业园区污染排放高度集中,局部重金属环境质量恶化。

  (三)污染治理投入不足,监督监测水平不高。多数涉重企业环保治理设施数量偏少,治理设施陈旧简陋、处理能力、运转率不足,全市污染源监控管理力度和措施不完善。

  (四)重金属污染数据监测未实现常规化。目前各地对土壤、空气、地下水及非常规地表水监测断面环境质量只统计了常规性指标,对铅、汞、铬、镉、砷等重金属未做常规监测。

  严格荆门市金属冶炼、采矿、选矿、医药、水泥等行业工矿企业环境准入,防止新建项目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建立重点监管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及清单,实施综合分析和动态管理。建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每年向社会发布企业年度环境报告并接受社会监督,促进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开展尾矿、磷石膏、脱硫石膏、煤矸石、粉煤灰和炉渣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场所及历史遗留危险废物堆放场所的排查,制定综合整治方案。

  开展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详查进一步查明全市主要粮油产区、蔬菜基地、园地等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和重污染工业企业及周边、矿产资源影响区等重点区域土壤污染状况,评估土壤污染对粮食、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和健康的影响,建立荆门市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绘制土壤环境质量图集。

  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等级。确定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确定为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建立保护档案。

  严格保护未受污染农用地。对确定为“绿色”等级的农用地实行优先保护,根据其周边环境特征、污染源类型及分布情况,制定并实行严格的土壤环境保护措施,确保其质量不下降、面积不减少。

  合理利用受污染农用地。对确定为“”等级的农用地,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及时掌握土壤环境质量和农产品质量状况。严格环境准入,阻断土壤污染来源。通过种植低吸收作物、水份管理、施肥调控、低积累品种替换、调节pH值等农艺措施,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减少重金属从土壤向农作物转移。

  制定农田土壤修复管理办法。研究制定农用地土壤污染修复管理的相关政策,确保全市土壤修复工作顺利开展。将农用地土壤修复工作纳入镇(街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体系。建立目标责任制,成立督促领导小组,按年度对农用地土壤修复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向政府报告,向社会公开并接受社会监督。

  荆门市中心城区噪声与去年相比,3类工业区的噪声上升,1类居民文教区夜间噪声略有上升外,其他各类功能区的噪声值变化不大。总体来说声环境质量较好。

  依据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占位数据,统计得到声源构成比例中交通噪声影响范围较大,其次是工业噪声,生活噪声所占比例不大。

  根据《2015荆门市环境质量情况通报》,2015年,荆门市中心城区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5分贝,总体处于“一般”水平。

  “十三五”期间,通过加大交通、施工、工业、社会生活等领域噪声污染防治力度,合理规划声环境功能区,强化城市声环境达标管理,加强噪声监管能力建设,做好重点噪声源控制,着力解决噪声扰民的突出问题,建设荆门宁静社区、宁静城市。

  2015年荆门市一般固体废物产生单位总计67家,一般固体废物产生总量537.91万吨,其中综合利用量99.59万吨,处置量3.90万吨,贮存量434.42万吨(磷石膏贮存量占总量的80.7%)。

  2015年,荆门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59.13万吨。清运量23.90万吨,其中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量12.81万吨,简易填埋量11.09万吨。

  荆门市危险废物分为工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荆门市工业危险废物主要产生于石油化工、磷化工、硫酸、钡盐等行业,其危险废物产生量占工业危险废物总量的70.0%。

  2020年荆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预测以2015年荆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基数,以《荆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15.5%)来计算,则2020年荆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277.03万吨。

  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采用公式:V= fv×Nt×0.365进行预测。由以上计算可知,2020年,荆门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将达到144.63万吨。

  工业危险废物 2020年荆门市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预测以2015年荆门市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28.77万吨为基数,以《荆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工率(15.5%)来计算,则2020年荆门市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41.23万吨。

  医疗废物产生量预测 根据《荆门市危险废物经营处置单位布点规划(2015-2020)》中的预测结果可知,到2020年,荆门市医疗废物产生量将达到2000t/a。

  随着城市发展,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随着垃圾填埋场的建设有所缓解,大约5年后完成封场;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由于磷化工企业的大力发展,荆门市的磷石膏累计堆存量已达数百万吨,大部分都是简易堆存,环境隐患较大;危险废物种类繁多、性质越来越复杂,产生源分布广,其污染防治涉及多个领域,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危险废物混入生活垃圾处理、随意填埋和倾倒的情况时有发生;建筑垃圾产生量大,占地面积广,管理不严格等问题突出。

  对固体废物产生量大、污染严重的企业,提出减少固体废物产生量和消除固体废物污染的清洁生产方案。鼓励企业选用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原料,从源头上减少危险废物的产生;采取低能耗、高能效的生产工艺,避免过量固体废物的产生;建立企业内部多层次、多渠道的资源再利用和深加工系统,控制固体废物的最终产生量。

  倡导节约型消费,积极推行垃圾源头分类收集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和减缓垃圾增长速率。大力推广使用再生产品,减少消费产品的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过度消费,将垃圾治理的视点从最终处理前移至产生垃圾的源头。

  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制定引导和奖励性政策,提高城乡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提高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推行和完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加强以资源回收利用技术为主要载体的循环经济发展。以荆门中心城区及周边餐厨垃圾和污水处理厂污泥为重点,积极开展将餐厨垃圾提炼废油之后进行厌氧发酵产生沼气并利用沼气发电工程,建设以沼气发电为主、水泥窑协同处置和填埋为辅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有效改善目前处理方式单一、垃圾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

  卫生填埋、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严格执行工业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制度、经营许可证制度、转移联单制度。对于工业危险废物,一律委托给有危险废物处理资质的单位处理,优先考虑回收综合利用,再考虑安全填埋,促进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专业化运营,全面提升危险废物处置产业化水平。建立医疗废物源清单制度,严格执行完善医疗废物管理台账制度和转移联单制度。规范城镇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收集、贮存、转运及处置工作。依托已经建成的荆门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荆门京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统一收集处置全市辖区内所有医疗废物并覆盖到乡村医疗卫生机构。

  开展固体废物申报登记,治理乱堆乱放,固体废物环境监测,加强进口废物的管理,加强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推进生活垃圾全过程监管。

  荆门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市、产业强市、资本兴市、创新活市”的发展路径,大力培育环保产业。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新修订的《环境保》也要求“国家实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落实“水十条”、“大气十条”以及“土十条”任务要求,大幅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面改善环境质量。

  新增污染物总量控制与优化分配(典型行业 VOCs、烟粉尘,重点水体 TP、TN)。根据《基本思路》,“十三五”期间初步考虑在三湖一库、海河流域以及长三角等污染最严重、问题最突出的地区实行总氮或总磷区域排放量总量控制,要求城市污水处理厂实施脱氮除磷。荆门市不属于上述控制范围内暂不对总氮、总磷进行总量控制。

  大气环境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大气污染物总量减排项目、机动车减排、中心城区抑尘、采石场综合整治、砂石料厂的整合整治等大气环境质量改善项目。

  根据湖北省环保厅给荆门市下达的总量控制指标,以及荆门市环保局给京山县、沙洋县、东宝区、高新区•掇刀区、钟祥市下达的总量控制指标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总量控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消减。

  “点源”治理 列出重点企业对工业污染源超排、偷排的实施停产治理,对污染较大的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增加环保设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面源”治理 以园区为单位,开展环境专项治理和综合整治,安排环保专项资金进行扶持重点企业的污染防治措施。以镇、村为单位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减少农村面源的污染,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集中供热、区域大气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与土地复垦工程的实施以及机动车尾气的治理,将有效改善荆门市以及各镇大气环境质量。

  针对工业企业环境风险发生的3个阶段(事前预防、事中响应、事后处置)从环境风险源、控制管理机制、环境风险受体3个因素入手,在环境风险源管理、区域环境安全规划、环境风险应急管理、环境污染事后评估与环境修复等4个环节搭建环境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建立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体系。

  提高饮用水水源地风险防范水平。明确市域各重点饮用水水源地周边环境风险源清单,建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动态数据库。

  对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地进行保护,建设内容包括饮用水源地地理界标、道路警示牌、航道警示牌、宣传标语。制订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应急处置预案。

  荆门市重金属污染现状荆门市重金属污染因子主要有:砷(As)、重金属铅(Pb)、铬(Cr)、镍(Ni)、钴(Co)和铜(Cu)、钒(V)、锌(Zn)、钡(Ba)等生物毒性严重且显著的元素。我市重金属污染产生行业主要分布在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硫铁矿制酸企业(生产线),高浓度磷化业,铅酸蓄电池极板生产企业,废旧含镍、锌、镉电池、含镍、钴、铜、锌、镉废料回收利用,废旧电器拆借循环再利用企业,机械加工电镀生产线等行业。区域上相对集中分布于钟祥市胡集镇磷化开发园区、荆门中心城区竹皮河流域、京山县经济开发区。

  (一) 优化结构。加强重点行业防控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将产能淘汰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企业,特别是重点涉重企业的落后产能和工业设备的淘汰。制定的重点防控行业市场准入条件,严格控制新建、改建、扩建增加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的项目。推进清洁生产严格执行国家清洁生产政策,加大强制涉重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的力度。对荆门市采矿、冶炼、铅蓄电池、皮革及其制品、化学原料及其制品等重点涉重行业,要坚持控新治旧,从源头防控重金属污染。

  (二)实施严格的重金属污染源监控。严格环境执法,成立重金属工作小组,建立涉重企业数据库,随时调整更新数据库信息。建立专项巡查制度,加大对涉重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规范企业管理,对正常生产的涉重企业,加强企业车间、企业排污口水质及厂界无组织排放情况的监管。

  (三)加大综合治理力度根据荆门市重金属污染现状,确定跟踪调查区域由重点防控单元、地表水重金属污染物超标水体和土壤重金属超标区域组成,加强这些区域的监控,建立我市重金属污染场地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动态监管,预防污染扩散。重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建立区域历史遗留问题清单,开展重点区域健康风险评估,明确处置责任,建立问题解决日程表,形成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机制。

  (四)加强重金属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成立市级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专项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知识培训,负责资金配置、责任落实和具体的监管工作。

  (一)各区、市县要继续对本地区危险化学品进行深入细致的排查摸底,对于摸底调查不深入或数据不准确的区、市县,应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弥补。填报《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管理信息表》,建立全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有效实施全市危险化学品的动态管理。

  (二)严格项目审批,注重环境风险评估。从区域规划、项目立项、项目建设开始严把审批关。加强环境风险技术队伍的整合和培养,开展好环境风险评价,特别是化学品输送、运输过程中的环境风险评价。

  (三)加强风险排查和环境监管,加强法制建设,规范监督管理。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针对本地区的情况和本部门的管理职责,制定有关配套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加强规范监管坚决关闭取缔非法和不具备安全条件的小化工企业,严格对剧毒化学品从业单位和人员的管理,严厉打击各种非法生产、经营、运输行为和涉及剧毒危险化学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关停企业废置危险化学品的清查收缴和处置监控等工作,防止废置物流失、泄漏,消除各类重大安全隐患。加强执法检查,公安、消防、安全监督、质检、环境保护、工商等职能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执法制度,形成对重大危险源的检查经常化、规范化、正规化,防患于未然。

  (四)加强环境应急全过程管理,一是加强预案管理。提升化学品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率,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编制指南等要求提高预案针对性、可操作性。二是提升化学品企业环境风险防范设施、设备配置水平。三是整合工业生产总值大的化学品企业现有应急资源,加强区域环境应急的统御能力,强化区域性环境安全管理能力与事故救援能力。四是加强预警体系建设,如应急管理队伍、救援队伍、专家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应急培训、演练,全面提升应对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到2020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危险废物全过程控制体系,危险废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全市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一)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布局。全市保留已建成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1座(荆门市京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接纳市辖范围内各级医疗卫生(科研)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并覆盖到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各类兽医站(所)、宠物医院(所)和畜禽养殖等所产生的医疗废物也纳入集中处置范围。

  按照技术先进、规模合理、共建共享的原则,全市规划建设4座综合性危险废物集中(协同处置和填埋)处置设施以及9座危险废物循环利用专项设施。其中,在钟祥市(双河镇)和京山县(永兴镇、雁门口镇)布局利用现有3家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处置能力共约20万吨),接纳当地及相邻地区的工业危险废物和社会源危险废物;在荆门市境内工业园区布设一家危险废物处置(填埋)中心,主要服务于全市危险废物和Ⅱ类一般工业固废(填埋能力约5万吨)。

  (三)污泥处理与处置。加快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加强污泥的“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资源化”处理处置,重点解决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处置问题。采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和餐厨垃圾、污水处理厂污泥协调处置、污泥炭化处理等方式。

  (一)完善辐射管理体制和机制。实施辐射源申报登记制度,提出辐射污染源清单,实施全过程动态管理。逐步构建完善的辐射污染防治和监管体系,健全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重点加强对辐照装置、工业探伤放射源和Ⅲ类以上放射源的安全监管,确保放射源应用单位辐射安全许可证持证率达到100%,辐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到100%。

  (二)强化辐射监管与应急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核技术利用单位信息库,建立统一的辐射环境在线监测网。强化执法监管和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满足应对发生辐射事故的监测与处置要求。

  (三)加强电磁污染预防。严格执行电磁辐射项目环境保护审批。对现有大型广播发射设施进行电磁环境质量调查,并按有关规定划定影响范围,向有关部门或地方政府提出合理建议。开展现有无线通信基站环境影响评估研究。

  (四)放射性废物安全贮存。确保放射性废物的安全贮存,根据国家放射性废物处置能力布局,依法及时转移至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确保放射性废物安全处理、处置。

  (五)加强防治电磁辐射宣传教育。深化加强防治电磁辐射的宣传教育,唤起公民的电磁环保意识,引导市民正确预防电磁环境污染,使得防治电磁辐射逐步成为市民的自觉自愿行为,使广大公民既了解电磁环境污染的危害与防治,又懂得正确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一)环境风险的分类。环境风险包括累积性环境风险和突发性环境风险。累积性环境风险是众多有毒有害污染物经过长期积累而导致的累积效应和累积风险。突发环境污染事故与一般的环境污染不同,它没有固定的排放方式和途径,都是突然发生,来势凶猛,在瞬间或短时间内排放大量的污染物质,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的损失。

  (二)完善环境风险评估预警技术指标体系。基于生态系统和健康的环境风险评估预警技术从保护生态系统和健康的目的出发,以环境科学、生态学、毒理学、医学等学科为基础,结合污染源甄别技术,全面综合考虑了多个污染物联合作用及生物可利用性等因素,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估预警,为环境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保障,是进行风险防范的技术基石。

  (三)建立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预警技术体系,结合《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三五”规划》的要求,明确化学品本身及生产中间体的毒性,建立快速准确的风险评估预警技术。

  (四)加强风险排查,预防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各级环保部门要制定辖区内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制度,定期对存在环境风险的企事业单位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及时发现环境安全隐患并要求整改,全面预防突发环境事件。按照“一厂一册”的标准建立并定期更新环境风险源数据库,形成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工作长效机制。

  (五)加强信息收集,建设应急预警平台,拓宽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收集渠道,构建全方位信息收集系统,及时掌握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发展情况。一是加强对环境监测数据分析。通过对环境质量监测数据、重点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和污染源在线监控设备实时监测数据综合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的环境问题,从源头监控排污情况。二是密切关注舆情动态。及时获取并核实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报道的事件信息。三是充分利用“12369”环保举报热线,及时获取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四是加强与相关部门突发事件信息的互通共享,及时获取相关综合性突发事件信息。

  (六)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体系建设,加强应急联动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与安全生产监管、公安消防和交通运输等部门的应急联动,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预防预警工作。毗邻地区环保部门间要建立定期会商、联合预警、联合防控、联合执法、联合监测、信息共享等机制,充分发挥流域管理作用,有效利用各类应急资源,切实增强风险防范的协同性。整合环境应急通信资源。完善省、市已有信息传输渠道,配备必要的通讯器材和通信技术力量,确保现场应急通信畅通,保证突发环境信息及时报告。整合环境应急专家资源,组织应急专家参与环境应急预防和咨询工作,制定环境应急处置方案,参与突发环境事件的环境污染损害评估。应急监测是科学处置突发环境事故的基础,真实有效快速的应急监测数据,为科学准确决策应急处置方案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组织应急演练。各级环保部门积极协调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实战演练与桌面推演、专项演练和综合演练、区域性演练和全局性演练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政府相关部门和存在环境风险的企事业单位,开展环境应急演练,针对演练存在的问题,及时修订相关预案,全面提升环境应急管理水平。

  荆门市积极优化调整产业结构,2015年第一、二、三个产业结构比例为:15.1:53.9:31.0,就业结构为38.3:24.9:36.8,第二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产业结构仍将处于重化工业化发展阶段。目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时期,“十三五”时期,石化、水泥等产业仍然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重化工特征十分明显,这将对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发展带来极大的压力。

  严格产业准入,制定并出台荆门市主体功能区产业发展指引,确家荆门市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严格按照荆门市关于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和要求,明确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的准入要求。

  优化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农业发展空间布局、优化工业发展布局、优化服务业重点产业布局。“三个优化”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全面实施产业提升转型,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先导,走差异发展、集群发展和循环发展的转型之路。巩固提升现状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化工、通用航空、再生资源利用、健康产业、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扩大产业规模,形成重点产业发展集群。

  建设优质转型平台,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围绕把荆门打造成“全国重要的化工基地”这一目标,以“规模化、合理化、高级化”为发展方向,同时做好延伸配套与调整升级,进一步放大石油化工、磷化工、医药化工等行业优势,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火化工、新能源化工及精细化工等科技含量和产品档次。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机械、化工、建材、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引导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产品结构战略性调整和适应性调整,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新产品。构建循环产业结构。以产业结构低碳化为切入点,建设低碳经济示范区,加大低碳技术和标准推广应用扶持的力度,培育壮大低碳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四) 建设现代农业体系,着力构建“双核辐射、三带示范、八区联动”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在屈家岭核心区、彭墩“1+9”核心区布局“三区三中心”,支持“双核”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依托双核辐射、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东宝牌楼至钟祥柴湖富硒长寿产业示范带、屈家岭至京山孙桥高效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带、掇刀至沙洋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带。粮食生产功能区、油菜优势生产区、蔬菜优势生产区、水果优势生产区、水产功能区、畜牧功能区、林网功能区、水网功能区等八区联动发展。

  (五)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专业流通市场,重点培育现代物流产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按照 “一区八园八中心多网点”,改善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整体环境。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大洪山生态养生旅游带、汉江-江汉运河梦里水乡旅游带、四季花海旅游带、荆钟乡村休闲旅游带、运动休闲旅游区、农耕文化旅游区、明文化旅游区、温泉休闲旅游区、“四带四区”特色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抓住省政府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机遇,打造特色旅游品牌。集聚发展健康产业,基于荆门文化、生态、产业三方面优势,突破性发展荆门市大健康产业建立荆门市大健康产业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研究制定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

  荆门市水资源总量达40.1亿立方米,总人口为300万人,人均水资源量为1333.20立方米/人,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水资源警戒线立方米/人),水资源承载力偏低。

  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不断解放思想,创新举措,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科学规划,定向调控,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整治等专项规划,对各类用地科学布局,实行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基本农田向平原湖区和产粮大镇集中。

  (三)大气环境承载力,综合考虑“十三五”期间减排目标及污染物增量,荆门市预计2020年需削减二氧化硫0.18万吨,氮氧化0.11万吨。而现有工程技术条件以及拟实施的脱硫脱氮工程,可削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量有限,仍然存在缺口。荆门市工业行业如果按照现在的模式发展,到2020年荆门市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将超出环境的承载能力。

  (四)矿产资源承载力分析,荆门是典型内陆丘陵城市,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当地磷矿、石膏矿等自然资源,市辖钟祥市已被评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后续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的资源瓶颈。

  (一)建立环保政绩考核制度。应将对各区县辖区内的生态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工作全面纳入荆门政绩考核制度,按照有关目标责任制考核的结果实行综合计分。

  (二)强化责任追究体制,坚持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围绕落实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的要求,针对决策、执行、监管中的责任,明确各级领导干部责任追究情形。实现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执行率100%。

  (一)科学构建城镇体系,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中心城区辐射带动效应,统筹推进漳河新区、东宝长林新区、掇刀长坂新区和高新区观堰湖生态科技新城“四个新区”建设。全力推进高新区、漳河新区、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东宝工业园“四大平台”建设。以京山温泉新区、沙洋滨江新区、钟祥莫愁湖生态新区建设为重点,以三个省级开发区为支撑,推进京山、沙洋、钟祥城区扩容提质,加快建设中等城市。

  (二)完善城镇环境基础设施,提高环境公共服务水平,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施垃圾分类及收转运设施建设,科学制订分类办法。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确定污水厂的数量、规模和厂址,合理布局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位于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或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周边的乡镇通过管网建设就近纳入统一处理,相邻乡镇通过联合建厂集中处理;镇区人口少、建成区分散且以生活污水处理为主的乡镇以及污水管网无法到达的地区要结合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统筹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科学确定新增污水处理配套管网规模,加大配套管网建设力度。加强污泥的“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资源化”处理处置,重点解决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处置问题。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宜相对集中设置,鼓励将若干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泥集中处理处置。

  (三)提升城镇绿色化建设水平,建设生态宜居城镇,着力建设绿色家园。以“身边增绿”为主线,以创建“森林城市”、“国家级、省级园林城市”、“低碳社区”、“绿色家园”为抓手,统筹城乡生态建设,全民植绿,构建城区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乡村庭院花园化的城乡一体化绿色家园。

  (四)大力推动清洁能源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我市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由能源生产消费引起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清洁能源管理协调机制,大力转变政府职能、下放审批权限、提高办事效率,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发展清洁能源的积极性。极推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继续实施“上大压小”,全面开展燃煤机组的脱硫脱硝脱尘改造等工作。进一步提高天然气供应数量和质量,增加常规天然气产量。

  (一)积极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完善村庄布局规划。全面落实县域新型农村社区布点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与建设标准。以新型农村社区为主要载体,着力推广旧村改造型、探索“农民自建、集体代建、招商建设、社会援建”等多种方式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着力打造“荆楚”特色。

  (二)深入开展农村生态示范建设。按照相关要求,组织编制生态市、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规划。引导各县(区、市)积极参与村镇生态示范建设,加强绿林镇等国家级生态乡镇和已命名的省市级生态村镇环境质量的监督管理。

  (三)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以“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面源污染、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废旧工矿治理”为重点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确保村域整治全覆盖。

  (四)积极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根据市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考虑镇乡、资源、区位、人文、历史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重点培育、全面推进、争创品牌”的要求,实施美丽乡村行动计划。

  树立全域生态理念,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以森林、河湖、湿地为基础,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公益林等为重点,构建“一带两屏四网六廊”复合式、立体化、网络式的生态安全屏障,保留永久生态空间。

  六廊:竹皮河—汉江生态廊道、漳河水库—总干渠—黄荡湖—汉江生态廊道、漳河水库—长湖生态廊道、温峡水库—镜月湖—柴湖镇东侧水系—汉江生态廊道、石门水库—长滩河—永隆河—运粮河生态廊道、G347国道(原S311省道)生态廊道。

  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通过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人居、生态制度体系建设,将荆门市打造成高新产业的集聚区、城乡统筹的样板区、生态宜居的新城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增长极,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创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参与机制、监督机制、考评机制、技术创新机制和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形成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关系,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

  (一)一是按照新修订的《环境保》,全面梳理我市现行法规政策中不符合形势发展和环境保护需求的规定和条款,使法规政策的规定成为企业环境行为的基本准则和严守底线。二是加快排污许可证制度立法和实施细则的制订。尽快建立统一、规范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将涉及企业环保管制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规范落到实处,推行企业环境保护“一证式”管理。三是健全完善环境标准体系。加强对企业有毒有害污染物和VOCs、PM2.5排放标准控制,严格执行化工、医药、建材、印染等重污染行业排放标准。根据技术进步和环境健康需求逐步提升环保标准,不断加大企业的污染治理责任。加快完善清洁生产标准体系,完善强制性清洁生产制度。

  (二)增强环保法律法规刚性,着力改变环保法律制度对环境违法企业处罚偏软的状况,从制度上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健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民事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环境民事诉讼机制,放宽环境民事诉讼主体资格 ,推进环境公益诉讼,实施举证责任倒置,延长诉讼时效等。建立以环境损害赔偿为基础的环境责任、环境管理体系。明确企业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加大对实施环境侵权行为的企业追责力度,提高环境违法成本,有效防止企业环境成本外部化。

  政府是环境监管的责任主体,对辖区环境质量负有法定职责,在环境管理中具有提供制度、公共政策、公品、公共服务,并依法进行环境监管和执法的基本职能。环境监管主体的制度构建应包括监管内容、监管体制、监管责任追究等。加强监管主体的考核与奖惩,完善考核制度。完善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加大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中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环境保护相关指标的权重。考核结果要与区域建设项目环评、资源使用和经济奖罚挂钩。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生态环境质量有着紧密的关联,良好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体制基础。完善城乡一体的环境规划,统筹城乡环境治理资金,增强城乡居体意识,建立城乡统一的环境治理工作机制,健全城乡一体的环境治理制度。

  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各行各业、千家万户,迫切需要改变仅仅凭借地方政府行政推动、环保部门独木支撑的传统思维模式,构建全体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格局。要以培育绿色生活方式为突破口,推动形成自上向下和自下向上相结合的全社会共治模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加强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与便民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畅通与群众沟通的渠道,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事务。信息公开,让公众知晓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面临的形势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了解党和政府为保护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通过宣传教育和信息公开进行引导,让公众意识到这些行为给资源环境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增强全社会绿色消费意识,激励千家万户在践行绿色生活上既力所能及又有所作为,并用生活方式绿色化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一是协调推动环保产业融资模式创新。积极协调国开行、农发行、农业银行等银行结合环保行业特点,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创新融资模式。

  三是积极开展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大环保工程建设和运营。选择一批项目作为试点,计划用2-3年左右的时间,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完善相关政策。四是推动落实重大环保工程专项政策。

  “十三五”期间,加强各级环境监测、环境监察执法、辐射与危险废物管理能力、环境信息化和环境宣教能力的标准化建设,继续开展环境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改善办公条件。

  荆门市环境监察系统的建设还远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目前,各环境监测支队和大队均未达到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普遍存在人员编制不足、装备水平不高、人员素质不均、环境监督手段有限、应急能力差、不能满足现场执法等问题,需加强环保监管能力建设。

  “十三五”规划设立了一些环保目标,结合“十二五”规划,以及当前面临的实际环境问题,拟定从以下大气污染治理、水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土壤污染生态修复等10个方面开始治理,逐步改善环境质量。共计86个项目,其中重点项目24个。

  (4)流域环境影响逐渐突出。我区位于长江中游,汉江等河流下游,近年来,受上游蓄水和排渍影响,来水导致污染事件或水质下降的现象时有发生。

  (5)工业企业环境管理不规范。部分工业企业存在清洁生产不严格、排污口建设不规范、环保设施运行不正常、淘汰落后工艺、设备与产品任务不落实等现象。

  (6)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状况不明。目前关于全区地下水的基础环境调查方案还未编制,相关的保护规划由于涉及范围广,资金量大,专业性强,目前还未启动实施。

  (7)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处理设施不完善,规范化处置有待加强;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设施不健全。

  (8)污染防治基础工作依然薄弱。基层人员缺乏、执法力量薄弱、监管能力相对滞后,环境保制尚不完善,投入仍然不足,仍不能适应环保事业发展要求。

  (9)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公众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质量现状与公众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1)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一致的战略高度。党的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环境保护工作逐渐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实现环境保护统一监管创造了条件。

  (2)经济建设战略重心转移,更加注重提质增效。当前,荆门市“两型”社会建设进入攻坚突破的新阶段。《荆门市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指出,荆门市将深入实施“两大战略”, “十三五”时期,荆门市提出要着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保障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引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努力打造彰显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以上各方面的调整,均显示资源环境要素投入呈现下降趋势,产业结构在向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

  (3)能源日益清洁化,排放强度进入回落期。能源需求呈现“三低”(低增速、低增量、低碳化)特征,高耗能行业增长缓慢、能源消费结构正逐步发生变化,煤炭消费比重逐年下降,污染排放强度高位回落。

  一些节能环保、污染减排措施还是在有关法律和法规的强制下实施的,不能保证追逐利益的企业全部自觉环保、积极环保,诚信环保,恪守污染治理确保污染稳定达标排放。

  每年政府环保资金有很多,积极申报的也很多,竞争性申报让一些地区不能竞争到所需治理经费,参与竞争的地区也不能保证把所列的环保资金都争取到。 还有资金是否全部用于污染治理,节能减排项目上也存在不确定性。

  生态环保是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来重要战略路线。十八届五中全会有将环保作为近些年国家大力支持的新兴产业,又维系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多项长期性战略路线。大政策没有变但是重心有所变,可能今年主要重心在大气治理,可能就忽视了水的污染治理,疏忽了固废的治理。根据实际需要和市场需求,辖区内环保企业生产效率不确定。

  尽管我们做了风险应急预案和企业做了环境风险应急演练,但是地震、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因素引发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不确定。

  “十三五”规划,项目众多,涉及金额巨大,每个项目都需要用资金来推动,无论是企业自己出资还是国家、省、市级地方财政扶持资金,都需要一个完成的资金筹措体系,包括筹资的渠道、筹资的要求、筹资的方式等。

  (1)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投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投资和经营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危险废物处理厂,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

  (2)增加财政投入。加大环境基础设施、环保公益事业(包括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社会性环保项目等领域的投资,合理预算环保支出保证环保经费投入。

  (3)建立PPP模式,扩大融资渠道。部分政府责任以特许经营权方式转移给社会主体(企业),政府与社会主体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减小社会主体的投资风险。

  (4)积极扩大外资规模,积极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争取世行、亚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赠款、资金。

  (5)严格排污收费制度,严格排污收费制度,总量交易制度,碳排放交易制度等,完善各类收费标准,同时积极落实节能环保税收优惠政策。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污染治理和处理污染纠纷的重要保障。通过法律法规对违法企业的行业性质进行界定,建立成熟成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法律制度。

  技术革新与进步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支撑条件。重点要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努力瓶颈,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各和新材料。重点支持一批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项目。鼓励大学科研单位和企业加强与国外科研机构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合作,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的科技资源,突出自主创新,重点研究开发高新技术。创建更先进、更有效、更使用的污染治理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提出有效污染防治政策措施,继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环保产业的税收政策,对于再生资源加工企业给予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收费制度,探索生产者责任制。调整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出台激励政策,从而形成促环保产业的大力发展,助推污染治理。要加快建设监督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监管制度。规范市场秩序,运用市场经济机制,对现有企业进行整合、规范,提高企业的规模和管理水平,升级污染治理设施,减少污染排放;要加大对综合利用项目的支持力度。政府通过给予直接投资或以资金补助、贴息等方式,鼓励和扶持符合循环经济和综合利用要求的产业、技术开发和示范项目。投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和产业长期发展的引导作用,发展循环经济,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促进综合利用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积极的金融支持。

  广泛开展污染防治知识宣传普及和环境危害警示教育,加大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建立社会监督机制,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及其污染危害的认识,增强公众法制观念和污染防治意识。引导绿色消费,逐步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营造全社会关注环保的良好氛围。